首 页

 | 魅力吴桥 |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文学艺术 | 乡土文化 | 名家看台 | 文化论坛 | 习作园地 | 他山之石 | 贺词寄语 | 志愿服务 | 非遗展示 | 公众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专题报道 >>
· 在支农的日子里
· 永恒的追求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 赚钱
· 吴桥作家王鸣翔新著《轻影摇..
· 书包与一场梦
· 圆梦
· 关于朋友的小话题
· 历史的演变
· 警惕意外的不幸
· 善待老人
· 吴桥镇书画作品展圆满落幕

永恒的追求
[来源:本站 | 作者:钟实 正才 | 日期:2010年3月24日 | 浏览13254 次] 【  】 

                                          

                                   

  2009年3月20 日,这是吴桥镇万寿村九组62岁的沈亭永远铭记的日子。当天,他应邀参加了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他在会上即兴说了一段顺口溜:“江都召开文代会,各界人士都到位,民间艺人不后退,挖掘古文化,服务全人类。”沈亭的这段顺口溜充满了喜悦与责任感,他想到自己居然凭借“原生态”的特长走上大雅之堂,委实感慨万千。


绰号“大牛”


    沈亭的母亲薛亚兰是不识字的普通农家妇女,父亲沈友吾是一位私塾教师。据说沈亭在七八岁时就一副十足的小大人样,说话经常引人发笑,不少人都评价这个小孩“会说话,诌得圆”。12岁那年,沈亭在江阴解放中学任职的老表袁克勤回家,他见面就调侃:“我的老表袁克勤,解放中学出了名,你做官来我沾光,还回家看看我沈亭。”一段话将表兄逗得呵呵笑。
    不善言语的父亲对儿子的这一过人之处并没有放在心上,倒是母亲总在心里犯嘀咕:这孩子太会耍嘴皮子,肯定成不了材。因为顺口溜的“草根性”,夸大其词在所难免,后来有人奉送沈亭一个“雅号”——“大牛”,且一叫就是40多年。在温饱都显得奢侈的年代,沈亭常常自嘲:“说得太好,工分拿不到,肚子混不饱。”话虽如此,沈亭一直没有放弃这个爱好,每天都有人请他说上几段解闷,听到别人的笑声,他心中也像喝了蜜一样甜。


业余从艺


    沈亭16岁到原高汉乡颜塔村学裁缝,他在说顺口溜的基础上又开始演唱,编演剧本《借缸》等节目,师傅孙寿阳拉二胡配乐,他与师妹陈粉英扮演老夫妻二人,巡回演出多场,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19岁时,沈亭到镇江做手艺谋生,与他人共同演唱《毛主席语录》成为工作之余的最大乐趣。数年后回到家乡服装厂上班的沈亭开始编导《杜鹃山》、《沙家浜》等样板戏,他还经常自说自演双簧,他创作的《逛新城》还具备了时代特征,其中不乏“那是什么东西响,那是我们的加工厂,金黄的稻子倒进去,雪白的大米往外淌”这样的段子,透露了他见到新事物的兴奋与自豪,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他敏锐的观察力。
    20多岁时,沈亭开始在服装厂跑供销,南来北往到各个城市出差的丰富阅历给他增添了更多的创作素材。那个时代的农村,往往几个月才能看一场电影,沈亭或独自或与他人合作自娱自乐、走街串巷表演,成为村民们一道丰厚的精神食粮。后来,由于受到“大气候”的影响,沈亭的表演停了10多年,只有他的顺口溜依然天天不离口,技艺更加看长。
    改革开放后,沈亭又组织人开始“唱麒麟”,他有时连唱几个庄,见什么唱什么,愣是没有重复的,让乡亲们大开眼界。2004年后,沈亭又开始玩起了龙灯和花船,技艺越发全面,当然这些都离不开他扎实的顺口溜功底。

                                                  一举成名


    2007年,扬州电视台《今日生活》栏目策划顺口溜比赛,在别人鼓励下,沈亭也拨打了报名热线。主持人小清接到沈亭的电话后,让他即兴说一段顺口溜,沈亭随即说道:“你叫小清,我听到你的话音,知道你漂亮年青。”小清当即敲定第二天上门采访。
    扬州电视台记者下乡时,沈亭敲锣打鼓迎接,精灵的小清让他以敲打的鼓来上一段,沈亭脱口而出:“提起我这个鼓,在吴桥镇上数,如若有人不服,可以拖出来比武。”当天的采访中,小清点什么沈亭说什么,他的表现征服了采访记者以及看热闹的群众,经“过五关、斩六将”,沈亭如愿参加了顺口溜的淘汰赛与决赛。由于决赛中其他才艺表演环节演唱的失误,沈亭屈居第二名,但赢得了较高的美誉度。
    此后,包括《新华日报》在内的省内外媒体多次采访沈亭,更有电视台高薪聘请他担当节目主持人,但担心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文艺团队会因此解散,沈亭最终放弃了这样的好机会。


创作花船


    花船(后更名为吴桥荡湖船)是沈亭与其他成员主创最成功的节目,道具是用小木条和篾竹扎成一个小巧玲珑的船形,“船”上糊丝绸,以求美观。表演时,一对老夫妻作撑船划桨的姿势,进行串词,执船的女青年在船舱内微微摆动,似水波荡漾,扶着船舷的四个小姑娘与挑花担的两名女青年进行集体演唱。由于个中顺口溜的重要性,沈亭反串扮演老奶奶,他生动的表演成为荡湖船中的最大亮点。
    经过沈亭等人的多次实践演练,吴桥荡湖船又将说唱、对唱和舞蹈相揉合,乐器以二胡、竹笛、锣鼓为主,曲调有“四季歌”、“无锡景”、“杨柳青”、“八段锦”、“拔根芦柴花”等,节奏欢快流畅,表达出农村人的真挚情感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荡湖船的唱词大多应时应景,节目贴近农民生活,彰显了节日期间群众性民间歌舞的韵味。


孜孜以求


    生性乐观的沈亭性格耿直、乐善好施,对村里的孤寡老人,总不忘送上自己的一份关爱。沈亭经营着一个农家小商店与熟食店,万寿二组70多岁的张荣祥老人由于经济拮据,沈亭经常向他免费提供食盐、酱油等日用品,老人提起“大牛”总是直竖大拇指,但其实沈亭的文艺团队文艺创作很需要钱。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群众深爱沈亭的表演,当知道这个民间团体由于经费问题运行困难时,乡亲们开始主动邀请他们参加各类演出,贴补适当劳务费。为了配合经济发展的热潮,目前沈亭在退休教师董成璋等民间协会骨干成员的鼎力支持下,正在谋划编排《八仙夸吴桥》、新版《逛新城》等节目,争取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再出一把力。
    在沈亭心目中,从事民间艺术已成为他的毕生追求。他认为,“送文化”农民是被动的,农民只有发挥自身能动性,真正实现“种文化”,这样的文化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曾庆玲曾说:“沈亭是江都‘种文化’设计版图上有意栽培的一棵本土优质禾苗。”这也许是对沈亭最大的肯定。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专题2信息无
 
 · 在支农的日子里 [16415]
 · 永恒的追求 [13254]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11453]
 · 赚钱 [1118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扬州市江都区吴桥文化网 2010-2024
地址: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通扬南路32号 邮编:225222
电话:0514-86356516 邮箱: jdwqwhz@163.com QQ: 104326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