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有人说红楼梦之所以动人魂魄,其艺术的魅力应该在这一“言”一“泪”之中,尤其是林黛玉的泪。
林黛玉源于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因起欠甘露之恩,无水可还,便以一生之泪还恩,这就注定了她用眼泪浸泡着她短暂的人生,“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作者从开篇,就用很空灵的典故阐明了她必以泪还情的悲剧结局,而提到这个“泪”字,便可通观林黛玉的性格。
所以我觉得要读懂红楼梦里的爱情,先要读懂林黛玉,而要读懂这个“清秀灵幻”的女子,首先要读懂她的眼泪。
她的丧亲之泪,因繁花凋谢而伤怀之泪,因文章动情而伤心之泪,因女儿情思而相思之泪,因宝玉另娶他人的绝望之泪以及她反抗现实无语的泪。
读懂了她的眼泪,才能读懂她的内心。读懂她用眼泪诠释了爱、恨、执着、人生。让我们沿着她眼泪的轨迹去用心感觉这个曹雪芹笔下的灵魂似的悲剧人物。
泪别生父,进入贾府便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正因为是寄人篱下,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必须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外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一个玩笑,她都会联想到自己丧母、别父的悲苦,于是有了文中因为小小的两朵宫花,她会认为别人不挑剩的不会给她;有了在宝钗处巧遇宝玉时的含酸讥讽;有了“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愁和悲愤,有了“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线抛却为谁?”的痛苦,有了雨夜“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的悲啼……
一个饱读诗书的才女,却被淹没在以贾母为代表的所推崇的“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思想相矛盾之中。一个情有独忠,爱情至上的痴情女子,却无法抗拒“婚姻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一个心思纤巧的聪慧女子,却永远无法在纷繁复杂的俗世安身立命。一个病弱之躯,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娇弱女子,却又依然逃不出“自古红颜多薄命”的美人宿命论。一个性格孤傲,天真率性,敢爱敢恨,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却终究未曾挣脱既定的宿命,嘴里喊着“宝玉……。你好……你好……”,带着所有的爱和无尽的恨离开了让她伤心绝望的凡尘俗世。这样柔弱、安静、视爱情如生命的不入世的女子,却被送入了深海侯门且黑暗龌龊的贾府。寄人篱下的滋味,又是天生的一个大小姐,爱面子,想得很多说得很少,即便是说出来,除了宝玉之外,没有第三个人能理解,默默的掉眼泪,便是一个人,或在静静的桃花树下,看满树的落红,然后悲伤的葬花。或在孤灯下,她的世界除了沉默便是郁郁寡欢。只有宝哥哥在的时候她是最真实的,眼泪和微笑只为他,也注定了种种悲剧的劫难。
她学不会宝姐姐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也没有凤丫头精明干练,处事果断;更没有史姑娘天真可爱,人人喜欢。人们看到的只是她多愁善感,她所有的聪慧都用尖酸刻薄体现出来了,而人们只看到了她的尖酸刻薄,却不知道隐藏其后的真实,孤苦伶仃的她面对大观园的尔虞我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爱情和感情,在这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活下她除了更敏感、更小心还能做什么?因为她不切合实际的超脱,所以她不被人认可,不被人喜欢,所以她与世俗格格不入。她独一无二的个性不肯为任何人而改变。在她的眼里爱人是最重要的,在她的心里爱情的地位是最不可替代的。正因为有了这份执着,她与众不同,她不食人间烟火,她只有心灵的感动:她为春天过去飘在地上的花瓣伤心,她为秋天里树梢上枯黄的树叶难过,她为天上的一轮冷月慨叹。她为爱人的一句玩笑话费思量,她为爱人的无辜被打哭红了双眼,她为爱人的放浪而伤心难过。无奈,黛玉,她是改不了的,她的命只为爱情而生,她的心只为爱情而活。
如此至真、至善、至美的才情女子,为了爱,为了真实,耗尽一生的泪,在作者和读者心中留下了极至悲剧性的柔美。
(吴桥中心小学 孙其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