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魅力吴桥 |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文学艺术 | 乡土文化 | 名家看台 | 文化论坛 | 习作园地 | 他山之石 | 贺词寄语 | 志愿服务 | 非遗展示 | 公众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学艺术 >>散文随笔
· 在支农的日子里
· 永恒的追求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 赚钱
· 吴桥作家王鸣翔新著《轻影摇..
· 书包与一场梦
· 圆梦
· 关于朋友的小话题
· 历史的演变
· 警惕意外的不幸
· 善待老人
· 吴桥镇书画作品展圆满落幕

我的妈妈
[来源:本站 | 作者:王沛贤 | 日期:2011年8月13日 | 浏览3025 次] 【  】 

妈妈是个勤劳简朴、吃苦耐劳的农家妇女,慈祥的面孔总是挂着微笑,朴实的心灵总是想着他人。妈妈一生清心寡欲,含辛茹苦,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妈妈步履稳健,慢言少语,婆媳和谐,儿女敬重。

印象中,妈妈从早到晚总是忙个不停,她不分春夏秋冬、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里里外外操尽了心思。寒冬腊月,水冷草枯,妈妈每天在冰冷刺骨的河里洗菜、淘米、汰衣服。下河边的豁口又陡又滑,每逢雨雪天气,稍不留意,就可能滑倒,更何况妈妈是缠过足的小脚女人,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1949年前后,我家有一部老式手摇纺纱车。每到农闲季节或早晚时光,妈妈都要和奶奶轮流坐在纺纱车前纺纱,一坐就是半天甚至一天。有时,我们一觉醒来,妈妈还在纺纱车前,借着小油灯的微弱灯光,一刻不停地纺着纱。

每到年关岁底,妈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全家每人做一双新鞋,就得十三双。糊骨子、贴面子、纳底子,哪一样也少不了妈妈。尤其是纳鞋底,时间紧、工作量大,妈妈总是独自一人承担,哪一天她不一针一针地纳到半夜三更才睡觉?妈妈的手像锉刀一样,手上裂的口子象小孩的嘴,红红的,渗着血。她忍着痛,每天临睡前搽点蛤蛎油,第二天又得继续干活。

那时我们身上穿的衣服,盖的被子,哪一根纱条不浸透着妈妈的汗水?脚上穿的鞋子,哪一只不凝聚着妈妈的心血?粗布衣被洗涤废劲,但穿盖暖和,而且杀痒;布鞋穿在脚上也很跟脚、轻快,透气性好。

三年困难时期,莫说粮食紧张,连烧柴都很困难。那时,各家门前少见草垛,树木零星,竹林也很稀有。为了生活,妈妈每天都要拖着疲惫的身躯,挪动一双可怜的小脚,绕道几里外,到阴阳相隔的童家桥坟园铲草,再一框一框地背回来。在那粒粮如金、寸草如银的年代,尤其是衣不暖体的寒冬腊月,烧点热水暖暖寒身,也是莫大的幸事,妈妈铲回的草无疑成了全家人的保命草。

每逢暑假,我总是帮着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我们家以种田为生,兄弟姐妹们又很多,前后年龄竟差两转,我是老大,什么事都要走在前面。八九岁时我就跟着妈妈下地干活,埁豆时,妈妈点五穴我点两穴,她教我每穴点四、五、六粒豆;种麦时,妈妈挅塘,我丢种,每塘一小撮;间苗时,她教我间成四方档,控制一定的间距、尽量留壮苗;锄草时,她告诉我头遍塌、二遍刮、三遍四遍没搭讪。此外,收割、碾打等等,我都陪着妈妈一起干。在干活时,妈妈教我学会左右手轮流使用,这样两手好轮流休息,不觉得累。

那时,我跟着妈妈下地,望着大片待收的庄稼地,心里很害怕,因为扯麦和扯豆都是连根拔,劳动强度大。但是在妈妈‘眼怕手不怕’的鼓励下,我埋着头只扯窄窄的几行,一溜烟地往前穿,很快抢在了妈妈的前面。妈妈笑了,我心里也很高兴。

有时,太阳已经下山,我也筋疲力尽,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但活没干完,若留到第二天再来,路上来回太耽误时间。于是,在妈妈的说服和鼓励下,我们借着微弱的天光,干完了才回家。

夏天,骄阳似火,热得人都喘不过气来,庄稼齐人高,妈妈和我还要钻在地里拔草。当我们回到家中,又饥又渴,捧着早上剩下的凉粥一口气喝完,既解渴又饱肚,喝完后,妈妈常常躺在冰凉的泥巴地上倒头就睡。

小时候,我们那里的住宅很拥挤,几家住在一起,同一个门洞进出,就像鸽子窝。按老祖宗的分家规定,我家住在后面一进房,前面一进房是别人家的,进出都要从他家穿堂而过。每逢春节,家家都要提前蒸馒头过年。有钱的人家蒸得早,早吃;钱紧的人家蒸得晚,晚吃,否则吃完了过不了年。他家经济条件比我们好,每年都篜得早,农历腊月二十四就篜;我们家蒸得很少,也很晚,不到年三十,我们家是不篜的。从他们家装满馒头的晒籩旁边经过,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一年到头都是粗茶淡饭,见此情景,谁家的小孩不垂涎三尺呢?

妈妈说:“你从那里经过时,把头倾下来,跑快点,不吃人家的东西。过几天,我们家也会蒸的,乖乖听话。”妈妈的话我听在耳里、记在心里,此后人家再香、再好吃的东西,我从不眼馋。

爸爸性情比较暴躁,遇有不平事,会与人呛几句,甚至动起手脚。不管理亏理赢,妈妈总是先把爸爸拉回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妈妈常告诫我们:“家有贤妻,男的不会哄事”;“邻居好,赛金宝”。妹妹们听在耳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她们出嫁后的家庭生活和邻里关系也大有裨益。

小时候,我们常惹妈妈生气。弟兄们常拌嘴吵架,爸爸扮红脸,妈妈扮白脸,她在背地里对我说:“他们小,你是老大,要让着他们点。”

妈妈从未打过我们,但我们做错了事,看到妈妈脸色不对时,大家赶紧鸦雀无声地各自做活或学习,不再惹她生气。当我们与邻家小孩吵架时,妈妈也总是先教育我们。她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忍着点、让着点。一次,我和邻居小孩为追一条狗,不小心将一块砖头砸到他的额上,鲜血直流。我闯祸了。爸爸将我狠打了一阵,并逼迫我跪在堂前,手里还要挑螺丝肉。虽然知道我是无意的,但妈妈还是将我教训了一顿,告诉我玩要像个玩的,不能像个野孩子。

妈妈常说:“人不要瞧不起人,炮灰也有发达的时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人争一口气,佛烧一炉香;天上不会下钱,就是老婆有,还要站在踏板上守等。”这些教诲对我后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从初中开始,我就到扬州城里读书,离家六十华里。那时,除寒暑假能在妈妈跟前外,很少有时间陪伴妈妈左右。只‘十一’放假稍长,前后共三天,我才有机会回到妈妈的身边。放假前一天的下午,两节课一下,我兴高采烈地背着早已预备好的粗布小花包袱,与同学们一道踏上回家之路。那时,我们这些穷孩子没钱坐汽车,只能步行。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一点也不感到寂寞。即使脚上起了水泡,也不敢停歇。因为停了以后,再走反觉脚痛。我们连跑带溜,一口气就走了六十里,回到家中已是半夜三更。此时走起路来一瘸一拐,非常疼痛。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连忙打来热水,叫我洗脚。并将缝衣针口中一嗍,刺破水泡放水。然后又端来热饭。我见到妈妈,心里乐滋滋的,有说不尽的心里话。时间总与我们作难,转眼已是两天,又要走了。临走前,妈妈帮我把衣服和被套洗得干干净净,还做了大量干粮让我带走,再三叮嘱我要注意衣食饱暖。临走时,还叫我与左邻右舍打个招呼。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中学、大学,直到走上工作岗位,我离家越来越远,探望母亲机会越来越少,在妈妈身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但心总是离不开妈妈。妈妈就像圆心,我就像圆周上的一点,离家的距离就像半径,就算半径再长,还是绕着圆心转,一有机会就想回家看看妈妈。

一次出差路过家乡,大约在1980年左右,回到家中,妈妈正在门外干活。我走到妈妈跟前,喊了一声‘妈’,她答应了一声,随即说,‘四儿,你回来了’。我对妈说,‘不,老大回来了。’妈妈惊讶地微笑着,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说:“老大,你回来了。”她仔细地望着我,上下打量着,好像发现了什么?难怪,一眨眼,十多年过去了,少年时的稚气已经褪尽了。我仔细地望着妈妈,她老多了,眼睛花了,牙也不全了,额上的皱纹更深了。我们四目相对,许久说不出话来。我主动搀着妈妈回到屋里,那天我和爸妈一直聊到半夜三更,一点睡意都没有。

第二天,我走进自家竹园,发现我家的竹子比人家的粗大,地面上还留有一摊摊河泥的痕迹。经了解,原来妈妈在头年秋冬季节,总要独自给整个竹园上了一遍河泥。秋高气爽,河水渐浅,妈妈在没膝深的水里,裤子湿了大半截,一锨一锨地将河泥晾在沟垹上,待水淋得差不多的时候,她再一担一担地挑到竹园里,撒开,劳累程度可想而知。我望着粗壮的竹子,看着地面上一堆堆的河泥痕迹,想着年已花甲,痩脚伶仃的妈妈,不觉心酸,热泪涌上心头。

一晃,已到了花甲之年,我谢绝了单位的返聘。退休后和老伴一起回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故乡,回到了慈母身旁。为了让妈妈生活得更加舒心,我们购置了乡间小屋,在这里我们为妈妈端茶送水,替妈妈铺床叠被,陪妈妈走访邻里,和妈妈促膝谈心,让妈妈欢度晚年,弥补自己多年来的愧疚之情。

在我退休回家陪伴妈妈期间,由于离家时间较长,即使以前也回过几次家,但只局限在自家的圈子里,很多人我都不认识了。

我问妈妈:“三娘在哪儿?”

她说:“对门那个驼背老太不是三娘吗!你不叫她,她还以为你眼光高,看不起人了!”

我说:“怎么能呢,困难时期还是她悄悄地盛给我两大碗熬茄子充饥呢!”

在妈妈的介绍下,原来不认识的人认识了,邻里的关系逐渐和谐融洽,也勾起了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

妈妈教了我不少农活技巧和知识,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生活的本领,还教了我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在病重期间,为了儿女的安宁,不增加儿女的压力、痛苦和心酸,妈妈自己强忍着疼痛,从不哼一声,妈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我们的楷模。

妈妈,你给我们的太多太多,而我们回报你的太少太少!妈妈,您虽然离开我们十年了,但是您的音容笑貌、高尚的品德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一定牢记您的教诲,努力培育好子女,让他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妈妈!一路走好!

  (注:作者系中国空间研究院西北分院原高级工程师)

 

   编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此文虽无特别的写作技巧,但作者朴实无华的叙述于无声处叩人心扉,印证了如水的母爱,大量的细节描写肯定会勾起许多人心中最柔软、最温馨的记忆。在此对天下的母亲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幸福是一种心态
下一篇:园丁颂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 在支农的日子里 [16463]
 · 永恒的追求 [13297]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11470]
 · 赚钱 [1120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扬州市江都区吴桥文化网 2010-2024
地址: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通扬南路32号 邮编:225222
电话:0514-86356516 邮箱: jdwqwhz@163.com QQ: 104326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