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魅力吴桥 |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文学艺术 | 乡土文化 | 名家看台 | 文化论坛 | 习作园地 | 他山之石 | 贺词寄语 | 志愿服务 | 非遗展示 | 公众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专题报道 >>
· 在支农的日子里
· 永恒的追求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 赚钱
· 吴桥作家王鸣翔新著《轻影摇..
· 书包与一场梦
· 圆梦
· 关于朋友的小话题
· 历史的演变
· 警惕意外的不幸
· 善待老人
· 吴桥镇书画作品展圆满落幕

吴桥社火
[来源:本站 | 作者:钟实 | 日期:2012年5月31日 | 浏览3163 次] 【  】 

 

历史溯源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其特点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古指土地神,从古到今,社火都有祭祀、祝福之意。范大成《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祈福消灾、驱恶避邪,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风俗通义》)。传说那位触不周山的共工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瘟疫鬼,到处散布瘟疫,这个瘟疫鬼啥都不怕,就怕响器烟火,故产生了击器而歌、燃放烟火以消灾祈福的民俗。社火起源于火,发展于社,火的出现,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荒蛮生活,人们对火奉若神明。因此,每遇灾害、瘟疫就施烟火及作金钢力士以逐疫

社火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原始人类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

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辩 · 第一册首序》中是这样记述社的: “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崇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会的变相。" 追溯 “社火” 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到了商周时期,宫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之为、 " 大傩 " ,是一种带有巫术性的舞蹈。《论语疏》称傩为逐疫鬼也。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

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俗讲就是旧时村社迎神所扮演的杂戏,吴桥社火起源于清朝中后期,每年正月和各大节日,吴桥当地都要举办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影响力遍及江都吴桥及其周边县市。

  

表演内容

吴桥社火在近、现代,多和节日盛会、庙会伴随,特别是香火庙会或一般商贸节日盛会,往往藉社火、戏剧活动来迎神报赛、招徕四方民众,而百业也藉以兴旺,社火杂艺竞相献技,并藉以生存、发展。吴桥社火表演内容也极其丰富、广泛,它们不受时空、内容的限制,从上古的三皇五帝神话传说到历史故事,轶闻野史,传奇英雄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演。 

吴桥社火的表演场地一般为家庭院落、街道、打麦场等。不少故事的演出,是由一丑角开路,演员根据情节,依次按不同的队列出场表演,队伍变化灵活,有分有合。还挑选一巧嘴人扮成春官说几句顺口溜,吴桥镇民间文艺协会的会长沈亭就是说顺口溜的典型代表,他如同庙会上摇麻糖会的人说得那样,触景生情,即席发挥,见谁夸谁,说词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趣味无穷。例如,见男说男象潘安,见女说女赛貂蝉。在饭店酒店门前耍社火,就说:你家酒菜十里香,好象天上玉琼浆,过路君子喝一口,永生永世也难忘。他虽说文化水平不高,但记忆惊人,思路敏捷,妙语连珠,绘声绘色,令人叹服,把众人逗得捧腹大笑,开心至极,江苏《新华日报》等省市媒体都对他进行过报道。

吴桥社火具体表演有荡湖船、走马灯、女子舞龙等,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

吴桥荡湖船的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一对老夫妻作撑船划桨姿势进行串词,一女青年在花船内执船作水上荡漾状摆动,扶着船舷两侧的四个小姑娘和两个挑花担的女青年进行集体演唱,唱词多数歌颂当时当地的精神风貌,现在则主要歌颂党的政策、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迈步奔小康的喜悦之情。

吴桥女子舞龙队,全部由三四十岁的中青年妇女组成。大家刻苦研练跑、跳、钻、绕诸项基本功和圆盘游龙、左右游龙、龙舟造型等动作,成功参加过第五届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花船巡演、江都花卉节开幕式等各种大型活动。

吴桥走马灯的道具主要由构成。长约一米,小巧玲珑,由竹篾扎成,前半身、后半身分开。马队领头人是帅和令,各执一面旗帜,具体角色有天官、武松、歪嘴和尚、王昭君、白娘子、小青等男女10多人。上场前,所有演员都浓妆艳抹,头饰、配件很有讲究。 随着开场锣响,腰缚马身的表演者手持马首,踩着热闹的锣鼓节奏变换队形,在台上来回穿梭,一会是龙马扬威,一会是龙马竞跑,演绎出一幅万马奔腾的画卷。走马灯强调阵势的变化,主要有梅花阵、龙门阵、长蛇阵等多个阵型。同时将蹦跳、说唱等有机结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具备时代特色的广场文艺表演节目。

 

艺术特点

吴桥社火将说唱、对唱和舞蹈相揉合,乐器以二胡、竹笛、锣鼓为主,曲调有“四季歌”、“无锡景”、“杨柳青”、“八段锦”、“拔根芦柴花”等,节奏欢快流畅,表达出农村人的真挚情感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它的音乐风格鲜明,节目贴近农民生活,彰显了节日期间群众性民间歌舞的韵味。它们的唱词大多应时应景,以往多为歌颂领袖和丰产丰收的,也有歌颂《二十四孝》中孝子的,以下是歌颂新农村新变化的一则唱词:“九天红日照云宵,人民的生活过得好,八荣八耻记得牢,尊老爱幼风尚高;感谢主席胡锦涛,感谢总理温家宝,感谢人民的好领导。九天红日照云宵,人民的生活过得好,抗震救灾风尚高,感谢……”

吴桥社火中主要有红脸、花脸、净脸、文旦、武旦、丑脸、白脸等。各种脸谱、衣服都有专门人负责化妆。所用的道具,有长刀、短刀、枪棍等。为了让人一目了然,其脸谱更为强调人物的主要特征,一般是专人专脸。在整个社火的表演程序中,化妆是神圣而关键的一步,而脸谱更是社火灵在的标志和内容的陈述。吴桥社火队都有各自历代相传的图谱,可惜大多数毁于文化大革命中了。吴桥社火脸谱,从绘画、设色、章法、布局都有一定的格式,自成体系,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民间艺人大胆构思,想象奇特,利用色彩、图案、线条等穿插变化,产生了奇丽的艺术效果,绘制出一面面五彩缤纷、古朴典雅的社火脸谱。

  吴桥社火脸谱人物众多,开脸严谨,用色讲究,艺人们编了一整套用色的口诀:"红色忠义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豪侠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官)。"此外,还有画眼、眉、口的口诀,画眼诀里又分顺眼、吊眼、环眼、三角眼、雌雄眼。画眉诀里有卧蚕眉、梳子眉、吊勾眉、瓦眉、疙瘩眉、兽角眉。细致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纹饰、眼神、色块等程式化的要求。民间艺人根据不同人物进行不同的脸谱设计,以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加进象征性、寓意性的纹样,以表现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性格。

     中国人自古就在一张脸的整体结构中,赋予了天庭地阁四方五位等天地大象和这一无边无际的观念空间。也便很自然地由此获得了其辽阔的表现空间。因此人们会将天地万物巧妙地安插于一张脸上,将一出戏和多篇故事呈现于一张脸上,所以说社火脸谱艺术并非是对一张脸的装扮,而是万物的抽象陈述,也是民间时间和空间观念的体现。 吴桥社火脸谱的谱式虽然有一些不能改动的规程,但也有许多随意性,有时可以按照个人的经验和对角色的理解去发挥与创造。

随着传承与创新,吴桥社火加快融入《双仙舞》爱情故事、唐僧师徒话廉政等丰富多彩的元素,增加了看点,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演变传承

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时代,社火活动基本沿袭前代,多以各种庙会、节日盛会保留下来。1958年,村民们食不果腹,饿着肚子眼巴巴熬到新年,表演社火的劲头和心情都没有了。时光走到1964年,应政策宣传需要,乡村文艺队雨后春笋般涌出,万寿村的张明芝、沈亭等人开始表演社火宣传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期间,古代剧目停演,社火也被斥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四旧之一,被禁演。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社火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才得到恢复。从1982年开始,张明芝、沈亭等人重新组建队伍,可惜,当时刚刚分田到户,组织排练、表演时,再没有人为队员记工分,家家忙生产、忙致富,村民表演的热情不再高涨。后来在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政策指引下,加上人民生活条件的好转,吴桥社火又开始流行,同时不断挖掘整理旧的传统社火节目,逐渐达到社火艺术发展的兴盛时期。

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社火的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现时,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吴桥社火是民间文艺中的一朵奇葩,清丽脱俗、摇曳生姿。在民间表演时,群众见了喜上眉梢。 现在,农村中老年人文化生活匮乏,他们最需要这样的传统乡间文化滋养。许多老年居民反映,有了社火的传统节目,过年过节才热闹。

吴桥社火在当地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且后继有人,得益于本地热爱并投身于这一创作的民间艺人,是他们的努力使这一备受人们喜爱和欢迎的古老文化艺术形式代代相传。 由于吴桥镇各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拜民间艺人为师,在演技和服饰方面作了大量改革,使得吴桥社火日臻完善。吴桥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具有最美的原生态韵味,只有加以引导和组织,才能避免宝贵的文化遗产流失。希望在国家的政策保护下,吴桥社火这一艺术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 在支农的日子里 [16437]
 · 永恒的追求 [13270]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11464]
 · 赚钱 [1119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扬州市江都区吴桥文化网 2010-2024
地址: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通扬南路32号 邮编:225222
电话:0514-86356516 邮箱: jdwqwhz@163.com QQ: 104326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