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魅力吴桥 |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文学艺术 | 乡土文化 | 名家看台 | 文化论坛 | 习作园地 | 他山之石 | 贺词寄语 | 志愿服务 | 非遗展示 | 公众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学艺术 >>散文随笔
· 在支农的日子里
· 永恒的追求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 赚钱
· 吴桥作家王鸣翔新著《轻影摇..
· 书包与一场梦
· 圆梦
· 关于朋友的小话题
· 历史的演变
· 警惕意外的不幸
· 善待老人
· 吴桥镇书画作品展圆满落幕

粮票与布票
[来源:本站 | 作者:王鸣翔 | 日期:2011年12月9日 | 浏览3213 次] 【  】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从1955年发行到1993年停用,历时38年。当时的粮票分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顾名思义,全国粮票能在全国范围内通用,地方粮票仅限地方范围内使用。粮票的票面设计精美,均采取线条装饰图案,其中粉红和天蓝色彩较为突出,面额有壹两、贰两、半斤、壹斤、贰斤、伍斤、拾斤等等,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由于地方发行的粮票众多,所以长宽不一。

1955年,国家发行粮票,经初步考证,主要原因为:当时国内粮食需求扩大,而粮食相应匮乏,供应不足,国家为了保持稳定,开始执行“统购统销”政策。应该说,粮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起到了特殊的作用。而到了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粮食连年丰收,各类副食品供应充足,粮票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必然的趋势。

粮票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因为我出生于1958年,对50年代的情况一无所知,而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我却亲身体验了粮票在那些年代的重要作用。我父亲在上海工作,记得1966年夏收前、1972年秋收后曾随母亲去过两次上海。临行前,母亲先是到集镇上一个大高个的老头那里去买“黑市”全国粮票。当时倒买粮票,属投机倒把行为,若被抓住,一是没收粮票,二是要开大会批斗,我记得当时黑市价三角几分钱一斤。那个老头很谨慎,看到我们母子不象干部,就等门口没人的时候,问我母亲要多少,然后鬼鬼祟祟地摸进屋里,不知从什么地方摸索出一摞粮票递给我母亲,其中半斤、贰两、壹两的偏多。我母亲点过数后,掏出手帕包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口袋再付钱。当时农村户口的人,国家是不发粮票的,自留地里长些瓜果蔬菜,加上生产队基本口粮就可以凑合着度日了。

在“旱改水”之前,农民要想吃一顿米饭,那就只有两条途径:一是用农产品到老通扬运河的船上去换大米,二是买“黑市”粮票到粮店买大米。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曾随庄上的大人们推着装满几口袋山芋的独轮车到十几里外的运河边去和船民兑换大米。去的路上,满头大汗,回家的路上却轻轻松松,因为几百斤山芋只换来半袋大米。然而,我清楚记得,大家一路上依然很兴奋,有说有笑,好像米饭的香气充溢在每个人的鼻端。现在想起来,仍令人感到非常苦涩和辛酸。至于拿钱到“黑市”上购粮票的,一般是家境比较殷实的人家或是外出者,普通老百姓是做不到的,因为当时的农民生活普遍都非常困难。我和母亲两次去上海,总是步行几十里到大桥镇的河口乘船,因为船票便宜。在船上,吃着从家里带去的烙饼或煮熟的鸡蛋,舍不得花几两粮票买饭吃。坐在嘈杂的普通舱,小孩子兴奋不已,而大人们则找个地方坐下就开始闭目养神。现在从江都到上海,乘车从高速上去只不过三个多小时,而那时坐船则需要十二小时左右。到上海后,我父亲将节省下来的粮票和母亲带去的粮票合在一起,勉强凑合着过个十天半个月,我和母亲也就赶紧回来了。说来可笑,当时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心里涌出的那种对城市的羡慕和向往简直无法形容,虽然还不能由着肚子吃饱。

那时的粮票,不仅在城市作用大,即使在农村,它的作用也很大。小孩子在街上想吃一根油条、一只烧饼和一碗面条,如果没有粮票,也只能让口水滴到脚面上。商店里,买诸如饼干之类的副食品,粮票就更必不可少了。我上高中的时候,因为离家较远,必须住校,母亲为了供我上学,每月都必须到集镇上去买一次“黑市”粮票,看到母亲面黄肌瘦,有病都舍不得花钱治,最后一年,我干脆放弃了住校,每天往返十几公里走读。尽管喝着菜粥,吃着芋干、瓜果,总也能将肚子填个饱,胜似在学校,早晚喝着能照出人影的米粥,也省了母亲的粮票和伙食费。曾经记得,有一次上街丢了五斤粮票,心里的那份懊恼和沮丧,简直难以言说,一连几天欲欲不振。到了70年代末期,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农民们激发出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老百姓种出的粮食足够裹腹而且有盈余了。从此,重心转到了穿衣、住房和购置日用品方面。在我们江都地区,大概80年初就不用粮票了。使用的粮票,国家后来没有回收,现在已成了雅兴之人的收藏品。说来奇怪,当时市面上流通的那么多粮票,就和过去的银元、铜板一样,已很少看到了。

       布票,又称布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用来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凭证。据查资料,1953年以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陆续发行。票面单位有壹市寸、贰市寸、半市尺、壹市尺、贰市尺、伍市尺、拾市尺等等。后来了解,据说个别省市还发行过几厘米的布票,真乃奇闻。它和粮票唯一不同的,是没有全国通用布票。当时布票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多数印有主席语录或工农兵或向日葵或具有地方标志性工程等等图案,我的印象,颜色和粮票差不多,多以红、蓝、黄、绿等为主,大小不一。

70年代初,我记得江都农村,一般每人每年分配一丈六寸,由队长或会计送到各户户主手中。虽然布票不含价值,但没有布票,就没有衣穿,而且市面上不准买卖流通。就农村而言,布票的作用没有粮票作用大。当时我们这一带农民,每家自留地都要长些苎麻和棉花。再将苎麻捻丝,棉花掸线,最后请机匠织布、漂染,用来做衣。只有姑娘出嫁,父母须用布票买些花布或绸缎做衣。其他的,就是过春节或出人情,要用布票买布做衣。我记得那个年代,出人情最普通的是五到十元钱左右的一条绸被面。如果某人家有长者过生日,能收几十条被面,质量有优有劣,花纹各异,颜色多以红黄绿为主。当时民风淳朴,因为布票不含价值,邻里之间,能够相互调剂。有的时候,城里的人通过亲戚到乡下来出钱收购布票,只有这时候布票才有了价值,因为城里人没有布票是万万不行的。

那个年代,即使有了布票,也不一定买到好布。当时农村的供销社和商业社非常吃香,如果能在商业部门谋个营业员,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这个职业真的令人向往、羡慕。我记得当时的化纤布刚一上市,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供销社棉布柜台热闹非凡,老百姓积余的布票倾囊而出。你也别笑话,多年的麻布和棉布衣穿在身上,样式千人一律,或中山装,或对襟装,而且粗糙不透气,特别是夏天,厚厚的布贴在身上很不舒服。现在有了颜色各异,且挺而薄的衣料,谁不向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年轻人。记得当时我在仙人学校代课,有个同事的老公在供销社做经理,为了买几尺黄色“的确凉”做一件外衣,我托这位同事和她老公说了几次,才“开后门”买了几尺。说来可笑,这件黄的确凉衬衫,逢年过节或重大活动才拿出来穿在身上,实际也是显摆一下。这件衣服,前后穿了三年,直到肘部被东西划破了才弃穿,可见那时买一件新衣是多么的不容易,那种珍惜程度,现在的年轻人只能嗤之以鼻了。

布票是商品短缺时代的产物,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祖国的轻纺工业迅速发展,供销社各类布匹摆满货架,人们买布,商业部门不再收取布票,发行多年的布票从此淡出人们的视野,结束了它在特殊时代的使命

60年代到70年代,由于工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低级发展的阶段,粮食和工业品匮乏,粮票和布票的发行,是国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两种票证,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反映了时代的特征。看到粮票和布票,当今社会的中老年人眼前会立即浮现出当年的社会状况。其实,那个年代,使用的票证又何止粮票和布票两种,买肉要有肉票,买油要有油票(机油、火油、柴油等),买日用品(肥皂、火柴、香烟、张纸等)也要有票,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就更要凭票了。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了,社会快速发展,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人们再也不用为买东西而愁无票了,这就是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小桥流水
下一篇:如果你准备好了,那就一起启程吧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 在支农的日子里 [16449]
 · 永恒的追求 [13285]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11467]
 · 赚钱 [1119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扬州市江都区吴桥文化网 2010-2024
地址: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通扬南路32号 邮编:225222
电话:0514-86356516 邮箱: jdwqwhz@163.com QQ: 104326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