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孩子成长的伙伴,书是浓郁亲情的催化剂
——题记
任啸爱书,进了书店,常忘了回家;遇到外出,总要揣上几本书,把书当干粮;捧起了书,也常忘了思念值班不回的妈妈。
还记得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我总嫌他不爱看书。我有好几次有意识地将儿子带到江都新华书店,让他接受书籍的熏陶。不知多少次把他安顿在书架下看书,然后悄悄走开。可刚迈出不到十步,儿子就追上了。再看看其他的孩子,他们都沉浸在书香之中。我真是无比的羡慕,再看看他,总是提不起精神来:什么时候,我可爱的儿子才能与书为伴呢?
在任啸二年级的时候,我就大量削减了看电视的时间,一有时间就拿起书读读。同时,我也在书桌上或床头放上几本适合他阅读的书,但不刻意要求他读。几天之后,我无意中发现儿子竟也学着我翻起书来。于是我趁热打铁,一到周六便带着他逛江都新华书店。他也能够和其他的孩子一样,耐心地坐在书架边沿上看起书来,也能够沉浸在书的阅读之中。亲情的感召力,阅读的氛围,让他悄然发生了变化。
从此,书便成了他的无声伙伴,我也成了他的书友。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平时总是挑选一些中外名著,尤其是中考必读的名著,例如《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水浒传》等儿童爱读的书,作为他阅读的内容。我想为孩子将来的语文阅读未雨绸缪。我也总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与他闲聊起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比如有一次谈及梁山好汉时,我把刘备作为最崇拜的偶像。可他立即予以反驳,认为曹操才是英雄。我认为刘备最讲义气,桃园结义是最好的见证。他顿时扔下筷子,瞪着我说:“曹操不仅建立了强大的魏国,统一了吴与蜀,而且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他是英雄,还是才子呢。”我听了哑口无言。我这位语文教师可不能再小瞧这位四年级的小学生了,要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于是我们的餐桌经常成为辩论的战场。尽管我们争得面红耳赤,尽管我们争得你输我赢,尽管我们争得忘却了父与子、师与生的角色,但我们都成了书的朋友,彼此的书友。在这里,我与他一起为书中的情节紧张,欢笑,一起分享对书中人物的赞赏,厌恶,各抒己见,其乐融融。我有时在想,究竟是我引导了他,还是他在感染了我?
生活中,他身上也常常发生一些奇怪的事。他常常发出令我和他妈妈惊讶的感慨。有一天,他悄悄地告诉我,昨天他哭了。既不是我们的责骂,也没有什么不舒服。只是他偶尔看到桌子上被自己切成几块的橡皮,看着上面他的涂鸦,伤心地哭了。他说橡皮是有生命的,自己怎么能忍心这样做呢?我不仅感到了儿童所特有的童稚,更感受到他在书籍中所汲取的善良与真诚。皮皮鲁的故事,汤姆索亚对自由的追求,鲁智深的正义,不都在感染着他的思想与心灵吗?不都在指引着他的成长吗?他很单纯,但通过阅读,通过阅读中的思辨,思想深邃了,知识面宽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在父子的共同阅读,父子的共同探讨。
他有一个写周记的作业,有好几次都得了“优”。作业的最大闪光点是大量使用成语,而且成为一种写作习惯。这一点我既惊又喜。我知道成语是来源于大量的阅读。但他也有一个缺陷,就是成语的使用不是褒贬不当,就是张冠李戴,或者言不达意。这常常成为我读他周记时取笑的材料。我便帮他修改,分辨词义,讲清原因。并且让他带着疑问再读书,在阅读中思考探究。有次,他在书中读到牛反刍的现象。我便变旁敲侧击地说,书就是我们成长的食粮,我们也要做做老牛,把读过的书经常反刍反刍,这样我们才能温故知新,才能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他若有所悟,新书读完之后,又捧起旧书再读。
就这样,阅读成为我与儿子交流思想的平台,书籍成为我和儿子的良师益友。亲情就与阅读结伴而行。书香就在亲情中弥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