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魅力吴桥 |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文学艺术 | 乡土文化 | 名家看台 | 文化论坛 | 习作园地 | 他山之石 | 贺词寄语 | 志愿服务 | 非遗展示 | 公众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学艺术 >>散文随笔
· 在支农的日子里
· 永恒的追求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 赚钱
· 吴桥作家王鸣翔新著《轻影摇..
· 书包与一场梦
· 圆梦
· 关于朋友的小话题
· 历史的演变
· 警惕意外的不幸
· 善待老人
· 吴桥镇书画作品展圆满落幕

曾经的岁月:一日三餐
[来源:本站 | 作者:王鸣翔 | 日期:2013年4月7日 | 浏览2412 次] 【  】 

 

       我这里说的一日三餐,主要是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都通南地区农民的生活状况,其中又分旱改水之前和旱改水之后两个时期。

先说说旱改水之前。那时,通南地区夏季主要长“三麦两豆”,即大麦、元麦、小麦和安豆、蚕豆,秋季长高粱、玉米、粟子、山芋、荞麦等,农民门前屋后自留地里则长些瓜果蔬菜。由此可见,一九七二年之前,农民用以裹腹的粮食就是这些。那么,一日三餐又是怎样搭配的呢?

早饭,一般以面粥为主,大麦面和元麦面粥里放些山芋、山芋干(条)或胡萝卜,偶尔和些麦面或荞面或高粱面做几个面疙瘩放在锅里。面粥很稀,面疙瘩都是限量的,每人吃几个,父母都是分好的。那时候,大人和小孩食量都比较大,一人能吃二、三碗。特别是小孩,喝的肚子鼓鼓的,跑起路来,肚子里晃晃荡荡的,跑快了,还会发出响声。特别煮元麦面粥,里面放一点碱水,黑乎乎的,做的那面疙瘩,一口咬下来,能清楚的看到几个牙齿印。秋季玉米收获后,多以玉米面粥为主。如果在忙时,为了加强营养,父母会用小麦面烙几锅烧饼,或者摊几张薄饼,上面撒一层油,(俗称“油锅儿”),每逢这时侯,小孩子那股高兴劲儿,真就甭提了。父母在锅上忙着,小孩子在灶边看着,不时咽几下口水。父母看到孩子的馋相,面饼从锅里起出来,赶快给孩子们一块尝尝。

中饭,主要以菜粥为主,就是粟米粥或大麦面粥里放些瓜果蔬菜,再放些山芋、豆子、玉米等,偶尔也放几颗花生。那时候,山芋长的特多,主要原因是产量高,到了山芋收获季节,家家户户竹匾里、蒲席上,甚至在屋面上,到处晒的山芋干和山芋条,好像一年三季锅里都有,只有夏季少。我记得我家里那时候将山芋刨丝,还制些淀粉。另外还有一些干豆角,菜粥锅里都要放些。现代人在饭店里点主食,很多人点面疙瘩和菜粥,还美其名曰:“面鱼子 ”、“咸泡饭”,殊不知在那个年代,多少人吃的乏味。旱改水之前,大米是很少的,除了用粮票买大米,还要搭配大麦面,还有就是用山芋到老通扬运河边和走船人换点大米。一年四季,除了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吃几顿大米饭,平时想都甭想。即使来了亲朋好友,也是放点大米在粟米饭里,俗称“隔锅饭”,饭煮好了,请客人吃点大米饭,家里人吃粟米饭。孩子碗里粟米饭上沾几颗大米粒,也是乐滋滋的。粟米多的人家,偶尔也煮几次粟米饭。工分少、人口多的人家,长时间吃菜粥吃腻了,孩子们提出抗议,父母没办法,就将萝卜切碎放在粟米锅里,煮几顿萝卜饭,因为萝卜放多了会苦,所以必须多放香油和盐,就这样,老人和孩子也是很高兴的。农闲时或雨雪天,父母也会用擀面杖擀面,下面条或包饺子吃。偶尔也吃几次干饭,菜肴主要是家里长的蔬菜,最高档的就是炒鸡蛋。即使来客人了,也最多买点肉,用肉丝炒辣椒或炒韭菜之类,舍不得烧红烧肉。只有到春节,家里才买三、五斤肉,买几条鱼,做二、三十个油炸豆腐丸子。年三十煮好了,晚上吃一顿,初一中午吃一顿,余下的鱼肉则要等请过客后才能吃。如果这一年生产队长荞麦,分点荞米,家里也吃过荞米菜粥间间顿,觉得味道还可以。值得一提的是,忙时煮几次粟米饭,父母要上工,没功夫炒菜,就将开水锅里倒在碗里,再放点酱油和香油,称之为“酱油汤”,用以泡饭。

晚饭,一般和早饭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面疙瘩要少一些,因为吃了睡觉,不需要吃得好。当时早晚的小菜,主要是腌萝卜干和咸菜。冬天寒冷,夜又长,有些孩子喝几碗粥不够本,就背着父母在火盆里烧蚕豆或山芋干,既当零食又充饥。其实父母看见了,也不会说什么,最多说句“你这伢儿嘴真馋。”

再说说旱改水之后。前面说了,通南地区夏季主要长“三麦两豆”,元麦因为产量不高,旱改水之后基本不长了。经济作物也有了调整,主要以油菜为主。秋季,主要长水稻和山芋,荞麦、高粱等基本不长了,偶尔还长些玉米。应该说,旱改水是通南地区农民改善历史饮食的一次里程碑。从此,大米和小麦面粉成了农民的主要口粮。但在旱改水之初,也不是天天能吃大米饭的,当时因为电力紧张,加之财力有限,电灌站也不是一步到位,所以水稻面积是逐步扩大的,杂粮和瓜果蔬菜占口粮的一半。直到1973年以后,生产队大田才全部长水稻,那么这个时期,农民的一日三餐又吃些什么呢?

早饭:一般以米粥为主,伴以小麦面疙瘩和米面圆子。旱改水初期,主要是大麦面粥里放点大米,伴以山芋干和面疙瘩。

中饭:一般以大米饭为主,偶尔菜粥、面条和饺子间顿。旱改水初期,主要是菜粥和米饭各半。餐桌上的菜肴主要是蔬菜、鸡蛋、豆腐、百页,鱼肉类仍然很少。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几年以后,农民餐桌上鸡鸭鱼肉类荤菜才逐渐增加。

晚饭:基本和早饭一样。有时中午菜多了,晚上也煮饭。有些打工者,中午来不及烧菜,晚上也烧几个菜,改善老人和孩子的生活。

岁月悠悠,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具体标志。从贫困到小康,也是社会制度一个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追忆逝去的情怀
下一篇:咖啡. 绿茶. 女人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 在支农的日子里 [16449]
 · 永恒的追求 [13285]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11467]
 · 赚钱 [1119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扬州市江都区吴桥文化网 2010-2024
地址: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通扬南路32号 邮编:225222
电话:0514-86356516 邮箱: jdwqwhz@163.com QQ: 104326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