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魅力吴桥 |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文学艺术 | 乡土文化 | 名家看台 | 文化论坛 | 习作园地 | 他山之石 | 贺词寄语 | 志愿服务 | 非遗展示 | 公众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学艺术 >>散文随笔
· 在支农的日子里
· 永恒的追求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 赚钱
· 吴桥作家王鸣翔新著《轻影摇..
· 书包与一场梦
· 圆梦
· 关于朋友的小话题
· 历史的演变
· 警惕意外的不幸
· 善待老人
· 吴桥镇书画作品展圆满落幕

天灾面前两重天
[来源:本站 | 作者:王沛贤 | 日期:2022年9月19日 | 浏览826 次] 【  】 

 

 

门前的河塘,历来是桥西人吃用的水源。记得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初期的某年,成年累月不见一滴雨,河塘的水面越来越小,水体越来越绿,水里的红虫子越来越多。从河里担回家的水,妈妈虽然用细面筛罗将肉眼所见的虫子过滤掉,可腐臭味没有办法去除,也得吃,人们苦不堪言。

旱情在不断发展,河底终于干裂朝天,连一滴臭水也没有了。人们只能在河底掏大口井。渗出稀少的泥浆水,各家只能轮流舀几瓢回家,待沉淀后再用。

不用说,田里的禾苗已是一遍枯焦,树叶也纷纷脱落,几乎成为枯条。心急如焚的村民们,万般无奈,只得以土作龙,烧香、叩拜,乞求老天发慈悲,下一场透心雨。那时我们一群光着屁股泥猴般的小孩,也学着大人在干涸的河床边用泥巴作小龙。小龙头向上,仰望天空,尾巴向下,伸入干涸的河心,干枯的麻叶作龙鳞,两个田螺壳作眼睛,两根枯树枝作龙角。作好后,我们又学着大人,对着小龙叩拜、求雨。可老天对人们的一片苦心叩求不理不问,依旧我行我素:天空万里无云,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泥土发焦。

那年冬天,为了生活,我也随着奶奶,提着竹篮到自家地里揀枯菜伴食、充饥。来年春天,村里很多人家揭不开锅,不得不以树叶、野草充饥。我家也不例外,锅里少不了柳叶、榆钱、野草。即使以往的殷富人家,春荒来临时也不得不赶青(即提前吃未成熟的麦子)度日。

真是:叩天天不应,拜地地不灵。

      农民苦日子,何时是尽头。

倏忽十多年过去了,1954年的春天,门前的河水,清净如镜,人们依旧在河里担水食用,涮洗衣服。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是:蜂蝶恋黄花,垂柳舞东风。

狡兔追绿野,祥鸟翱太空。

绿萍随波荡,清泉香茗浓。

灌园果菜旺,润心民轻松。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到了仲夏之际,一连多天的大风大雨,平静的生活被搅乱了。门前的河水猛涨,漫过堤岸,大地一片汪洋,只有一个个孤独的坟头露在水面。

民房土墙,一面接一面轰然垮塌,留下孤独的屋架风雨中飘摇。有的墙体与屋架一起趴在水中。最严重的是我村的后庄,即所谓的七姓庄。那里外来户较多,他们的房屋比较简陋,墙体大都是土坯,经不起水泡。

疾风暴雨中,树的枝干,“咔嚓”折断声,此起彼伏。连根拔起的大树也不在少数。

野兔、老鼠、黄鼠狼等等惊恐地爬在草垛上,随风浪颠簸、飘流。长虫死死地缠上竹梢、树头,任狂风暴雨摔打。

那时我们家里和院里,水已漫到膝盖,我坐在床边上,脚就伸在水里划拉。

吃用水浑浊不堪,必须用明矾搅拌后沉淀。灶房里的柴草都潮湿了,找把干草引火都很困难。烧水做饭时,引火用的火柴,往往一盒用光了,柴草还没有点着。有时只能东家生火,西家沾光。

人民生活日用中的盐和火柴等,要到吴桥供销社去买,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门板和木盆,而且必须是会弄水的人才能撑着去。

半个多月的风风雨雨,终于停歇了,三天过后,田里的水基本退去。但经过长时间浸泡过的豆苗、玉米苗等等全部闷死,一经日晒,满目枯焦,惨不忍睹。

灾情发生后,人们没有退缩,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抗灾自救。及时抢种荞麦、红豆等短期生长的作物以及各种蔬菜;没有种子,政府千方百计从外地调拨。房屋倒塌的人家,政府发放救济金,抢建房屋,保证过冬有窩。生活从紧安排,吃饭瓜菜代。

真是:官为民,民拥官。官民一体民心稳,新旧社会两重天。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天老地荒情依旧
下一篇:芦席的两边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 在支农的日子里 [16350]
 · 永恒的追求 [13177]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11435]
 · 赚钱 [1116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扬州市江都区吴桥文化网 2010-2024
地址: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通扬南路32号 邮编:225222
电话:0514-86356516 邮箱: jdwqwhz@163.com QQ: 104326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