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镇地处江都市东南隅,面积56平方公里,现辖2个社区、15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吴桥(原称吴家桥)作为中共江都县委、中共苏北特委诞生地,是苏中地区有名的革命根据地,素有“苏中小延安”之美称。吴桥是新四军从江南北上抗日的桥头堡,也是新四军开辟的第一个苏中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敌我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之一。陈毅、姬鹏飞、陈丕显、叶飞、钟期光、江渭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块热土上战斗、生活过。苏中党政军领导同志在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前,曾经长期以这里为中心,领导广大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度过了紧张的、战斗的、难忘的日日夜夜;为了开辟敌后战场,广大军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烈士的鲜血洒遍了这里的每一块土地,老区的人民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英勇的牺牲和卓越的贡献;如今的老区吴桥依然留存着大量残存的红色印记,见证了老区厚重的革命历史。
一.老区的几大机构
1939年1月份,游击纵队3支队270多人在队长韦永义、政治处主任惠浴宇率领下渡江来到三墩桥、花家荡、焦家荡、王家井、桑家庄、网子桥等地驻防,并在网子桥成立了抗日军政学校,培养抗日军政干部; 2月份,在原吴桥区网子桥成立了苏中第一个党的县级组织——中共江都县工作委员会,9月,为加强江都县党的工作,根据上级指示,撤销工作委员会,成立江都县委员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妇女部,后又设立了统战部、军事部,并且在江都县委领导下,组建了一支人民武装“江北游击队”;10月,在吴桥正式成立中共苏北特别委员会,韦一平任书记,惠浴宇任副书记;1940年2月14日,在吴桥区进化乡网子桥成立了具有民主政权性质,由江都各阶层抗日力量组成的江都民众抗日自卫委员会,惠浴宇任主任,刘伯言、王松槐等任副主任,下设民政科、经济委员会、教育科、民运科、调解委员会及秘书处,同时以吴桥民众抗日自卫团和江北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了群众抗日武装——江都县民众抗日自卫总团。
二.进化的陈毅指挥部
吴桥镇进化村网桥组55号是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类似四合院的老房子,经主人张从进指点,一间极其狭小的小房间竟然是陈毅同志的会议室,屋子的部分椽梁上的雕龙显示出主人的富有,笔者还了解了一段当地中医张介仙与陈毅间的故事。某天,陈毅找张介仙询问当地中医看病情况,张介仙透露说中医爱国民党歧视压迫,几次差点被取缔,由于众多医师的联合斗争,中医才未被取消,但学中医的人越来越少了。
陈毅听了诙谐地说:“你不是张仲景的后代吗?他不是治好了许多人吗?怎么能取缔呢?他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是中医的瑰宝啊!取缔中医,是那帮人的崇洋媚外。当然西洋医学也有可学之处,应该取长补短嘛……到时候,中医还要发展,国民党取缔中医是行不通的,你就好好的行医吧!”一席话使张介仙很受教育,他热情的为新四军指战员治病,不计报酬,为当地群众看病随叫随到,为穷苦百姓治病,分文不收,深受新四军的称赞和当地百姓的好评。后来,张介仙的儿子在陈毅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毅然投入抗日宣传,成长为一名革命干部。
三.小荡的陈毅办公室
吴桥镇小荡村四组88号——这里曾经是当地出名的人称13门的李二房所在地,可惜的是原来三进的房子仅剩下前面的两进,只有屋顶的瓦花见证了它的沧桑历史。随着李家后人李建的指点,笔者发现当年陈毅、管文蔚等三人的办公室面积还不到6个平方,屋子非常小,很难想像,当年叱咤风云、令日寇胆寒的陈毅元帅竟然在这么小的地方运筹帷幄,李建随即讲了一个小故事。
当年日寇入侵时,曾经将李家一对汉朝的花瓶抱起了一只,后又几次三番地来抢另外一只,由于李二房的房子比较多,当时的李康侯将花瓶藏在一个“夹墙”中,将花瓶保护下来,解放后李康侯把花瓶送给了惠浴宇……现在这只花瓶被收藏在南京中山门博物馆。
当时,吴桥地属协和乡,乡长是李康侯,经过与陈毅多次接触,李康侯也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为共产党办事,做了不少好事。陈毅以其渊博、平易近人的态度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使他们心向共产党,不仅积极为共产党办事,有的还参加了共产党,由此,也就使得李家的“大宅门”变成了新四军的办公地点。
四.整合老区资源
近年来,吴桥镇组织由宣传、文化、老教师组成的工作班子,收集整理相关史料,挖掘出大量鲜为人知的革命事迹。省新四军研究会老战士艺术团于也应邀来到吴桥寻访当年的烈士遗迹,80多名新四军老战士面向老区人民载歌载舞,将他们的真情与热泪抛洒在这片革命的热土。现在吴桥镇筹建新四军纪念馆的方案已经初步出炉,即以位于进化村网桥组的原新四军指挥部旧址等为中心,与相邻的7户古旧民房组合建馆,采用房屋模型、沙盆等模拟再现当时情景,再配以资料、图片说明,在相关位置设立陈毅元帅塑像。
去年,扬州市党史办一行在陈荣坤主任的带领下走进吴桥,他们翻阅了《走进吴桥》、《热土丰碑》等资料,回顾了吴桥在抗日和革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听取了吴桥镇相关负责人整合老区资源以及筹建新四军纪念馆的初浅方案。紧接着,党史办一行实地走访了位于吴桥镇进化、小荡、陆庙三个村的几处老宅、老屋,这些地方曾经是陈毅、管文蔚、惠浴宇等新四军将领办公和住宿的场所,至今依然保存着当初的原样。触眼可见的一些旧物,聆听主人的介绍,大家都为老区的革命历史深深打动。
五.老区新貌
近几年来,老区吴桥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集镇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吴桥的工业结构比较完善,已基本形成了机械铸造、轻工纺织、化工、五金等四大产业。镇工业集中区是扬州市命名的“扬州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吴桥的农业久负盛名,这里不仅有面积逾万亩的国家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也是全省较大的优质无公害啤酒大麦及麦芽生产基地之一,蔬菜产业化建设也突飞猛进,是扬州市十大蔬菜重点镇;吴桥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一流,群众性文化繁荣昌盛、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先后获得“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群众性体育工作先进镇”等多项荣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的吴桥充满生机,让人看到了这个革命老区灿烂光明的明天,一个经济繁荣、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吴桥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附一:吴桥革命斗争大事记
1939年初,新四军所属“挺纵”三支队在支队长韦永义和政治处主任惠浴宇的率领下,渡江来到吴桥地区的网子桥、焦家荡、吴家桥驻防。
2月,“挺纵”在网子桥创办了抗日军政学校。管文蔚任校长,薛汉阳任教育长,陈扬为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同时,惠浴宇建立了苏中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江都县工作委员会,属三支队政治处领导。
7月,中共苏北临时特委在吴家桥成立,惠浴宇为书记,并在吴桥区进化乡网子桥举办第一期党员训练班。
8月,陈毅同志来江北视察,在吴家桥对“挺纵”和地方干部作形势报告,主要内容讲苏芬战争问题。
10月,中共苏北特委成立。东南局为加强苏北党的工作,撤消了中共苏北临时特委,在吴家桥正式成立了中共苏北特委,指派韦一平为特委书记,惠浴宇为副书记。
1940年1月,新四军挺进纵队主力由叶飞、管文蔚率领,全部渡江向北发展。在到达吴家桥一带后,部队作了进一步编整,军部任命管文蔚为司令员,叶飞为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2月14日,江都民众抗日自卫委员会成立。同日成立了江都县抗日自卫总团。
2月,苏北特委在吴桥举办第二期党员训练班,负责人是俞铭璜和徐进。参加受训的学员约30多人,江都学员有王秉华、张少堂等人。
3月,陈毅在惠浴宇的陪同下,从吴桥动身,第三次赴泰州会见“二李”,当夜返回吴桥。
5月17日,日伪军大举扫荡吴家桥一带,指战员奋勇反击,激战一昼夜后,日伪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收兵逃跑。为防止敌人反扑,“挺纵”主力转移到扬泰河以北的郭村地区进行休整。
附二:吴桥老区革命斗争史简介
1928年冬,中共扬州特委东乡特派员曹起晋来到吴桥地区开展地下工作,先后发展了景子英、韩长禄等一批抗日骨干分子加入党的地下组织,并成立了中共李家桥支部和孙家墩支部,这是当时江都县最早成立的中共基层党组织之一。两个支部经常联合开展活动,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抗债斗争。1929年2月,国民党江都县政府派军警突然袭击,分别包围李家桥和孙家墩,逮捕了张永千、景子英等支部成员,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同年12月又恢复活动。
1939年1月,新四军一支队所属挺进纵队三支队在支队长韦永义和政治处主任惠浴宇的率领下,北渡长江,进入江都大桥、花家荡、网子桥(今吴桥镇进化村)、吴家桥(今吴桥镇)、焦家荡(今吴桥镇小袁村)等通扬运河以南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2月,在吴家桥建立中共江都县工作委员会(同年9月改为中共江都县委员会),1939年春,中共苏北工委在吴家桥宣告成立(后改称苏北特委),领导江都、泰县、姜堰、泰兴等县工作,韦一平、惠浴宇分别担任正副书记。为培养抗日斗争的骨干人才,驻扎在网子桥的新四军还克服重重困难,成立了苏北抗日军政学校,管文蔚同志任校长。当时有学员近百人,许多学员在结业后,即被派往高邮、洪泽、泰州、如皋等地发展建立组织,开辟工作,为革命之火在苏中地区的燎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9年5月,新四军军长陈毅从江南渡江北上,在三江营上岸后,先后来到新四军驻地网子桥、焦家荡、吴家桥等地,召开抗日军民大会,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在吴家桥地区,陈毅军长召开过新四军干部会议,接待过李明扬,召开过群众大会和地方知名人士会议,还与国民党江都县第五区区长、乡长和知识分子谈过话。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踏上革命征途,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杨也被感化,国民党江都县第五区区长杜干全、吴桥乡(也称协和乡)乡长李康侯也改变了思想,跟着共产党团结抗日。
1940年2月,江都县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网子桥集会,共商抗日大计,成立了江都县民众抗日自卫委员会,这是苏中第一个民主政权性质的抗日政府,同时还成立了当时江都县的第一支县级地方抗日武装------江都县民众抗日自卫总团。抗日自卫总团多次配合新四军挺进纵队粉碎日伪对吴家桥的扫荡。
1940年5月17日(一说5月14日),驻扬州、仙女庙的日伪军各500余人,联合开往新四军挺进纵队驻地吴家桥扫荡。挺进纵队指战员奋勇反击,激战一昼夜后,日伪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收兵逃跑,为了防止敌人报复反扑,新四军主力转移到郭村。随后,便爆发了有名的郭村保卫战和黄桥战役。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目录:
〈扬州革命史料选〉1985年8月 中共扬州党史办公室编
〈中共江都县组织史〉1991年6月 中央党史出版社
〈江苏县邑风物丛书〉1993年1月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都年鉴〉2003年版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江都地方史〉2004年7月 中共党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