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魅力吴桥 |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文学艺术 | 乡土文化 | 名家看台 | 文化论坛 | 习作园地 | 他山之石 | 贺词寄语 | 志愿服务 | 非遗展示 | 公众留言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学艺术 >>散文随笔
· 在支农的日子里
· 永恒的追求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 赚钱
· 吴桥作家王鸣翔新著《轻影摇..
· 书包与一场梦
· 圆梦
· 关于朋友的小话题
· 历史的演变
· 警惕意外的不幸
· 善待老人
· 吴桥镇书画作品展圆满落幕

呼唤心中的“校训”
[来源:本站 | 作者:陈峰 | 日期:2020年4月8日 | 浏览1083 次] 【  】 

      当我们需要去深究某个事物的时候,就必须对其追根溯源。比如什么是校训。
      学校为了帮助师生能够牢记“三风一训”,以备检查组询问时能对答如流,真可谓煞费苦心!先是将“三风一训”用鲜红的大字高高的钉在显目处,又是分发宣传单,再是大会小会反复强调,可实际效果却始终差强人意、知之聊聊。这样的现象不得不发人深思,为什么我们搞的“三风一训”不能深入人心引起广泛共鸣呢?
      其实,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一所老牌学校的校训,为我们打开其历史文化之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为我们眺望其精神家园打开了一扇窗户。 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
      基于此,校训的产生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闭门造车、随意杜撰出来的,它是悠久的校园文化底蕴积淀的体现。我们的掌权者出于聊胜于无或从众的初衷,刻意制造出属于自己的“三风一训”,还要生硬地推广开来,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有些人喜欢用惩罚别人来遮盖自己的错误,这是非常可恶的。教师不能记住“三风一训”,并不能表明教师整日都出于麻木不仁、浑浑噩噩的状态。究竟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别人的差错,让我们身处其中的人们冷静地反思吧!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误把杭帮当淮扬
下一篇:初来乍到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 在支农的日子里 [16904]
 · 永恒的追求 [13846]
 · 踏上吴桥的路(外一首) [11678]
 · 赚钱 [1141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扬州市江都区吴桥文化网 2010-2024
地址: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通扬南路32号 邮编:225222
电话:0514-86356516 邮箱: jdwqwhz@163.com QQ: 104326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