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上今昔
[来源:本站 | 作者:王鸣翔 | 日期:2020年4月20日 | 浏览1480 次]
【大 中 小】 |
|
吴桥镇五塔村,原名白塔村,北濒老通扬运河,西依白塔河,共有14个行政组,总人口3200人。白塔村又称关上,多少年来,这个称呼一直未变。因为坐落于古老的“两河”交叉口,关上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几经繁荣和衰落。 明初,江南漕船与货船北上都是从武进孟渎河过江,沿长江西行到瓜州盘坝后,再沿运河北上,费时费力,且存在很大风险。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平江伯陈暄为军粮运输需要,发动扬州、淮安驻军开凿白塔河,并由北向南设新开、许家(有的资料称为潘家)、大桥、江口四闸,从此,江南船只由孟渎河过江,可以直接从白塔河进老通扬运河北上。由于白塔河漕运繁忙,来往船只络绎不绝,白塔河口摊贩云集,逐渐形成小街市。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江淮盐运使又在白塔河口设闸,查验走私盐船,在此过闸的船只须等候进闸,上岸船客日多,促进了白塔街市的繁荣。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白塔河闸改建,筑滚水坝,建石闸一座,称为白塔河关,关上之名由此而来。于是,商家纷纷在白塔河口东西两岸择地建店铺,形成了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长街。至今,五塔村有两个行政组,名叫白塔河一组(简称白一组)和白塔河二组(简称白二组),所有房屋都是大门朝东,保留着南北向街道的形状。河两岸东西向的街道整齐划一,条石铺道。日用品商店、酒楼、粮行、米店、典当行、茶馆、驿馆、客栈甚至青楼,一应俱全。行商以及摊贩的叫卖声从晨至夜此起彼伏,来往行人络绎不绝,其繁华程度胜过当时的谢桥集镇。除此外,明嘉靖后期,白塔河西,先建都天庙,白塔河东,于清乾隆年间,又相继建成真武庙、观音庵、龙王庙、水月庵、文昌宫、存善堂。所有寺庙中,数河西都天庙规模最大,正门口有两米多高的大石狮一对,院内设有万年台、讲经台(闲时作为戏台,供附近村民看戏)。另外,院内还有两棵大银杏树,枝繁叶茂,香火鼎盛。关上街市的繁华,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官府在泰州疏浚入江河道,建宝带桥设卡,苏北船只直接从龙窝口、高港入江,无需再绕道白塔河。由于过往船只逐渐减少,白塔河关日渐衰落。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国民政府撤销白塔河关。关上的门市房,逐渐成为住家。 解放后,人民政府仍然设白塔乡,直至1957年秋,白塔乡撤销,白塔河西划归宜陵镇,白塔河东,划归谢桥乡,关上成立白塔村。由于关上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丰富,1958年,谢桥乡第一座电灌站在白塔村马湾建成,电灌站提引老通扬运河水源进行“旱改水”,一期面积达到1500亩。后经过扩容,“旱改水”面积一度达到5000亩。 如今的关上,小楼林立,水泥路四通八达,晚上路灯高照,组组设有商店。村部建起了大楼、卫生室和健身广场,各种便民设施齐全,繁华景象又重启。
|
|
|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柳文明的三线梦
|
下一篇:老坝头的由来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