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958年,那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国家为了实现钢铁年产1800万吨的指标,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的高潮。当时扬州中学积极前行,在校内树人堂右侧的古城墙根上,竖起了一座座冲天高炉。耐火砖衬里,城砖包皮。
望着一字排开的冲天高炉,激动的心情油然而生。作为省扬中的一份子,我也陡添几分荣耀感。
我们高二八个班级的男生是大炼钢铁的主力军。班上的女生们也积极配合作些杂务和后勤工作。因为初中生年幼,高三生要毕业,高一新生刚入学,没有参战。
我被分配在炉前班,每天两班倒,每班12小时。主要工作是要负责按比例配料(矿石、白云石,白煤)、上料、出渣等等工作。
扬中校内的古城墙根上,白天一柱柱青烟直上蓝天,在强烈阳光的压制下,飞溅的火花黯然失色,只有在漆黑的夜晚才能大放光彩,照得整个大汪边满天通红。
在那“一天等于二十年”、“十分指标,十二分干劲”的年代里,我们也精神十足地投入了大跃进的洪流中。
为了确保高炉的正常运转,必须及时、准确地配料、添料、排渣。因为一旦疏忽,高炉停炉,炉膛冻结,高炉报废,时间、金钱损失很大。
当我们几人合握一根重重的、长长的钢钎捅开炉渣口出渣时,火红的、炙热熏人的炉渣,就像火龙一样噼噼啪啪般地游出来。此时,强热辐射,面颊飞红,墨玉生辉。真是“地上金龙游,天上彩花飞。”
秋冬的天气,寒气逼人,尤其当西北风劲吹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贴着下风口的炉旁取暖。但是每当出渣、搬运、上料等等工作时,又经常累得满头大汗。
那时我虽精力充沛,但一个班下来,说不累,那是骗人。可鉴于大跃进的形势所染和责任心的驱使,总是执着地坚持。当上下眼皮实在撑不开时,不得不暂且偷闲,找个角落,背着风,打个盹,纾个睏。不过每到夜晚12点每人还享受一碗免费的、香喷喷的扬州蛋炒饭。虽说不能完全填饱肚皮,大家都还是会心所得,悉心赞赏,美味上口,齿留余香。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日夜挥汗,一宗铁水细流终于从出铁口涓涓流出。此时工地上一遍沸腾,大家奔走相告。校党委闻讯后,立即组织人员将几公斤的铁块用红绸包扎,穿街过巷,敲锣打鼓,向扬州市委报喜。
为夺取高产,再创佳绩,同学们走街串巷捡废钢铁。为了完成硬任务,有的同学不得不走调,连人家在用的铁器家伙、建筑钢材也一并捡来扔进炉内化成铁水。钢铁产量扶摇直上,可是此时不少有用的铁器家伙却变成了无用的铁疙瘩。
寒冷的冬天来临了,热火朝天的场面冷却了,高炉也冻结垮塌了。我们又回到了课桌,捧起了三角函数、立体几何、物理、化学......开始了我们的学习生涯。
可扬中人的血汗凝成的一堆堆难于撬动的紫红色铁石混合体,直到我们毕业,依旧匍匐在高高的大汪边的古城墙根上,久久不肯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