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犼”二字,是我家乡的俚语,在扬州江都东南片比较流行,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饭量特别大,或是吃相难看。很多时候,还会突出一个地点“黄沙沟”。比如说,看见一个人来了就说:“黄沙沟的‘穷犼’到了。”儿时的我一听到这样的话,就会臊得满脸通红,那是因为,我就是地地道道的黄沙沟人。
黄沙沟在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地处吴桥和昌松的交界处。这名字本身就透露出它地点的偏僻。但是,村民也不至于个个都是大吃货。像我们家,一家人的饭量都不大,我熟悉的几个邻居家也大都不是饭桶,可为什么人们偏偏称我们黄沙沟的人为“穷犼”呢?这个疑惑一直困扰了我很多年。
为我解开困惑的是我的舅奶奶。年轻时,舅奶奶当过村镇的妇女干部,她识文断字,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而且能说会道,见多识广,十里八村的人见到她,都喜欢亲切地叫她一声“顾主任”。
舅奶奶说,“犼”也叫“望天吼”“朝天吼”,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食人神兽,也是过去逢年过节人们祭拜的神兽之一。每年春节,吴桥会举办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所谓社火,就是旧时村社迎神祭祀的庆典,来源于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和敬仰,主要形式有走马灯、舞龙狮、唱麒麟、荡湖船等。社火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通常是由几个村合办,各村社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出钱还是出力。落后贫穷的黄沙沟,一般选择出力不出钱。社火队有一个用锡铸造的“犼”特别沉,必得有四五个身强体健的小伙子才能抬起,因此抬“犼”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村。每次办社火的时候,我们村的那几个壮汉就负责抬着“犼”走街串巷,活动结束之后,他们往往累得汗流浃背,到了饭点,他们自然就会吃得又快又多。为了保证下一场活动能有足够的体力,他们有时甚至会刻意多吃一点饭。在粮食紧张的年代,这让外人看起来很不舒服,日子久了,他们能吃的臭名就远扬了。后来,“穷犼”居然演变成为黄沙沟的代名词,有污名化的意思。
如今,吴桥的社火仍然保留着,但那个用锡铸造的“犼”却因为年代久远没了踪影,只留下了“穷犼”这个俚语。作为黄沙沟人,我并不忌讳“穷犼”这样的坏名声,与别人闲聊的时候,偶尔还会用来自我调侃一下:“我可是黄沙沟的穷犼噢!” 人真是奇怪,小时候,总是拼命地想挣脱父母的束缚,远走他乡。等到真的离开家乡了,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走得越远,对父母,对家乡的依恋也越来越深,越来越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