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镇王河村,旧时称为王家河,位于老通扬运河南岸,是吴桥镇最北端的一个自然村。在村西头,有一个很老、很出名的渡口,叫王家河渡口。站在渡口隔河相望,就是横亘东西的扬泰公路。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吴桥东南部十里方圆内人们出行扬州、泰州地区的必经之处,于是,渡口的摆渡船就成了贯穿老通扬运河南北的重要交通工具。
王家河渡口始于何时?说法有三。一说始于东汉末期;二说始于明朝前期;三说始于清朝前期。据考证,说始于东汉末期的,是因为距离王家河南面不远的万寿寺建于那个朝代,说明此地人烟稠密,要渡运盐河,必须设渡口。说始于明朝前期的,是因为王家河几大姓氏中,均于明朝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门迁徙至此,既有居民,必须出行,所以渡口应该从那时就设了。说始于清朝前期的,是因为乾隆十年至同治十年,曾对运盐河疏浚四次,说明那时漕运繁忙,设渡口时机极为适宜。究其种种说法,再结合运盐河历史变迁,以及距离渡口以西约三公里的关上历史进行辅证,似乎第二种说法更为切合实际。
据村上老年人讲述,王家河渡口在清末民初是为鼎盛期。当时,靠近渡口的地方有茶馆、商店、石灰行、米行、小吃部和烧饼铺等,俨然形成了一条小街市。既有来往渡河的客人,也有走船的船家在此歇脚。摆渡船主从晨至夜,没有休息的时候,船主全家人就在渡口安家,轮流摆渡。即使在最艰难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王家河渡口也没有停摆。
多少年来,王家河渡口摆渡人不知换了多少,为地方也不知运送过多少物资和人员,多少辈摆渡人就在这弹丸之地风里来雨里去,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岁月。
值得一提的是,原谢桥乡老通扬运河共设有四个渡口,由西向东,分别是白塔河渡口、窑上渡口、倪河渡口、王家河渡口。当时,吴桥地区西南部人员和物资运送,均从前三个渡口来回,王家河渡口承载的数量最多、最重,也最繁忙。
解放后,陆路交通迅速发展,白塔河渡口、窑上渡口相继撤除。2008年,江都水利局和吴桥镇政府在倪河渡口不远处,新建一座老通扬运河南北大桥。王家河渡口和倪河渡口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光荣“退休”。当时,王家河渡口的老渡工听到撤渡的消息后,彻夜难眠,心结难解。朝朝夕夕,日升月落,行人期待的眼神、竹篙击水的响声,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不禁让老渡工热泪盈眶。但想到大桥的建成,是一件利民的大好事,是老百姓多年的夙愿,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老渡工最后愉快地配合政府撤除了渡口的一些建筑,让大桥顺利建成。 今天,当人们走上大桥,自然会想起老渡口的一些往事,心里不免生出许多感慨,往事悠悠,这河那船,仍然难以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