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后,尽管全球化的浪潮也席卷了某的故乡;而工业文明、数码时代带来的“城市化”变迁和快速迭代,不可避免地也让这个苏北平原的乡村,逐渐开始空心化了。如今50后、60后、乃至刚开始进入天命之年的70后们,在回首往昔时,常常会谈及所谓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等等。吴中与我,吴中于我,某似乎也可以借用一下这个套路了。
在数年前初中班主任古稀生日宴席上,班主任老师在答谢辞中,谈及了吴中的创建于扬州东乡的意义,谈及了那么多正当年的年轻知识分子,情愿地或者非那么情愿地,来到了算得上是革命老区、交通闭塞的吴桥,由此开创了一方教书育人的积德大业。
他(她)们带着光、带着暖,开辟了一条让这片闭塞的扬州东乡农家子女们体面的、最快的能改变命运的快速通道。但正如一些先生们回忆中提及的,彼时他(她)们面对的却是一片贫瘠与荒凉。周边荒芜的学校所在,周边荒芜的认知层次,几乎都是五千年农耕文明三观未曾彻底改变的荒!而传统的本份、纯朴、敦厚与尊师重教,让这边的农家从没丢失对知识分子们的敬重,至少这边乡民们世代都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吴中的校址选择在陆庙、西桥“丁字”交界小河的西北面,即南面的小河向东流淌,在吴中东南角转向北,又在吴中东北角转向东流淌,与镇上大河相通。然后再与白塔河、通扬运河,以及后来开辟的红旗河相通,从而通长江、达大海!彼时的吴中北面,则还有一条间或流水的小水沟与农田分界。三面环水,算得上是风水聚气的“宝地”了。
有意思的是,后来在魔都与某的中学化学老师夫妇小聚时,化学老师的夫人曾在内退前短暂管理过学校档案,她谈及过:“吴中校址土地西面边界,标注的是‘某某某’家东边巷子,58年建校征地时图纸明确标注了的”。这个“某某某”,恰正是某的祖父!而那个老屋是土改时,分给某祖父名下的!难怪吴中60庆典前,学校北面扩建征地,西面院墙正好对应某家老房屋东面巷子了!
拨乱反正后的吴中,陆续地一些外省、外市的、或因各种原因“下放”到吴中的、或者是因名声鹊起提拔了的师、长、先生们,陆续都调走了,留下的是他(她)们的风范、品性,以及教什么课很是厉害的等等传说。印象中那时,总能听到某某家的小子、姑娘,在“初升高”统考中,被江中、丁中、大中等县、片区重点中学录取了,乃至中考直接考取了中专、中技等,成了“国家户口”;或者二、三年后,那个小子、姑娘高考又考取了或者复读考取了某某大学、大专,可以转户口吃“国家粮“”了。而能有这样的考取,多亏了有教语文的某某某,压中了作文题;或者某某某数学老师,那个卷子都早曾给班上做过啥的;或者某某某物理牛、某某某化学一绝…!其实,正是这些先生们的学识与德行,引导着农家子女们发奋读书,改变了一个个农家子弟们命运。
八十年代后的扬州东乡,虽然在实施了联产承包以后,见面问候语从“吃了没有?”慢慢演变成了“今天吃什么?”甚至奢侈一点的,米饭、大米粥也基本可以天天有。但大多还是靠传统的刀耕手割的原始农业业态生活。“好好读书、听老师话,然后跳农门、吃国家粮”,绝对是绝大多数农家激励和鞭策子女们读书的家常用语。
而今的吴中,于某虽已是物非人亦非,记忆中有的先生也成了先贤。但正是有了那些正当年的师、长、先生们的“命”,他(她)们的青春与付出,他(她)们心底的纯粹、心地的干净与温良,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给曾是所谓苏北革命老区的农家子弟们带来了“运”,给某们的心地种下了花,给某们的头脑开了天窗!他(她)们的学识,他(她)的品性,乃至他(她)们的德行,影响了不止一代、二代;而且薪火相传,他(她)们开创的百年育人大业,还在影响着这片土地的三代、四代…!
今天是西式“感恩节”,中国传统是“天、地、君、亲、师”!故:”感恩师长,致敬先生,致敬先贤! 写于2020年11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