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活着》有感
辛丑年春,太阳返程南回归线,黑夜占比不断削减,我们的国家,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考验,迎来万物复苏的春天,它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这样的春天,不禁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无论生活多艰难,生命多磨难,都要时刻保持“活着”的精神力量。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会等到春来。
当然,“活着”并不只是狭义上的存在生命迹象,更多的应该是面对平庸、苦难时,能够热爱生活、坚定信念、勇担责任、积极进取的大无畏精神。
悲怆的残阳微弱的呼吸着,书中的主人公福贵喜欢这样的黄昏,带着些许惆怅,更多的是参透人生的淡然,福贵讲述着他一生的起落盛衰、悲欢离合。
福贵曾是个富少,年轻时沉迷烟花柳巷、金牌赌场,最终败光了家产。此后他虽迷途知返,辛勤劳作,但苦难并没有原谅他。先是母亲生病,福贵进城请医生却被拉去当壮丁;死里逃生后,又遇儿子有庆为救人抽血过量死亡——我永远忘不了书中“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的悲痛描述;接着女儿难产身亡,妻子积劳成疾故去,连最能干的女婿也意外致死,最后年幼的外孙苦根也因吃豆子撑死。福贵走过了大跃进,熬过了大饥荒,最后却只剩下一头老黄牛陪着他。
在如此多舛的命运里是什么支撑着福贵坚守生命呢?我想是家人的亲情羁绊,是爱人的不懈坚守,更是福贵自己对“活着”的无限期望。
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越挫越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无论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还是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可耻的《南京条约》。祖国在历史长河中艰难跋涉,锦绣山河支离破碎,漫长海岸线没有一片是自己的港口,但那又怎么样?即使千疮百孔,祖国依旧热血沸腾。从1964年10月16日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近期欧盟、美、加、英对新疆进行无理制裁时,我国外交部的霸气回应,今天的中国不是120年前的中国。面对此次疫情,我的国,愿尽所能;我的民,愿尽所有。400多名医护奔赴前线,6天建成一座医院,14亿人万众一心,人人戴口罩,全国不拜年。学生停课不停学,返岗复工有条不紊,这就是中国速度。中国逾越了它的冬天,春暖花开之日,中国精神彰显出强大伟力,以最美的姿态骄傲的“活着”,迸发出无限生机。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个人而言,生活中的困难无可避免,我们应当理性的去看待它,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它。如果出现实在无法逾越的问题,要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良好心态,学会与自己和解,不必耿耿于怀,要相信事与愿违,一定是另有安排。另外,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不能只拘泥于“活着”,我们更要像鲁迅先生在《热风》里写的那样摆脱冷气,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读完这本书已是黄昏,在窗边感受到光明一点点消失,黑暗侵蚀天空,福贵的一生满目疮痍,失无所失,唯有活着。而我知道,春日的早晨依旧会是清风暖阳,迎春花在逾越了冬天后,会用明亮的鹅黄色花瓣装饰整个春天。